汶川地震9周年:广东的援建项目还在持续“造血” 助力当地转型发展

来源:ballbet贝博网站app    发布时间:2024-06-16 11:23:02   阅读量:1

  北川老县城在经历了2008年大地震后,还在2013年遭遇过一次严重的洪涝灾害,如今成为了地震遗址,供全国各地民众前来凭吊。

  南方网讯 2017年5月5日的早晨,广东耀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耀南再次拨通了千里之外、汶川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汶川一中”)校长龙绍明的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告知李耀南当初他们援建的学校,将被作为汶川县重点打造的的区域教育中心,这让李耀南感觉到很兴奋。

  5月11日中午12点半,李耀南再次走进汶川一中,兑现自己当初“常回家看看”的承诺。“我这次就是抱着回家看看的心情,了解下学校新发展,也帮帮一些穷苦但有上进心的学生。”李耀南对记者说。

  2008年的5月12日14时28分04秒,一场8.0级地震从地下近20公里的地方开始蠕动,一波波地向外释放能量,撼动四川。一时间,繁华崩塌,家园不在,近7万人丧生、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

  灾难之后,全国人民拧成一股合力,来自于祖国各方的爱心源源不断流向这片满目疮痍的大地。广州-威州、珠海-绵虒、佛山-水磨、东莞-映秀、惠州-三江……尽管相隔千里,但大爱无疆,在包括广东省在内的多个地区支援下,一座座学校、医院、安居房在汶川的废墟上建立起来。广州和江门援建的县人民医院、汶川一中,将成为辐射阿坝州的区域服务中心;佛山、东莞援建的水磨镇、映秀镇,特殊文化旅游产业蒸蒸日上。

  广东当初施以的“援手”正持续“造血”,并成为汶川县转型发展的助力。汶川县委书记张通荣说,广东对于汶川的帮扶,汶川人从来就没忘记。当时灾难发生以后,广东很多人放弃优越的环境,跟汶川一起艰苦奋斗,帮助汶川重新站立起来,这是汶川度过难关的力量。“在我们最艰难的时候他们陪伴我们大家一起度过,广东人民就是我们的亲人!”

  地震后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将北川县漩坪乡完全淹没,直至近些年水位退去后,才见到部分建筑的屋顶。

  汶川县萝卜寨在地震中完全损毁,靠近悬崖的山体还可见到地震时的遗迹,援建的新寨子搬到了更高的山坡。

  2009年初,汶川县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汶川一中”)破土开工,当第一个桩子打入满地的白雪中时,校长龙绍明久悬的心终于放下。

  汶川一中是震后由原汶川县威州中学、桑坪中学、七盘沟中学三校合并而成。“5·12”地震时,威州中学两个校区大部分建筑都在地震中损毁,仅剩一栋新建的学生宿舍,全校师生只能迁移到千里之外的龙泉驿区进行过渡。

  为了让学生能尽快结束艰难的过渡期,江门的援建者克服水电、交通、地质、天气和生活等方面的困难,赶在2009年9月新学年前交付使用,开出了震后灾区的第一朵“花朵”。

  但赶工并不意味牺牲质量,面积相当于半个国家大剧院的汶川一中,总投资2.6亿元,总建筑面积近7万平米。全世界最高等级的地震设防九度设防,足以让汶川一中成为“最安全的地方”,而该工程也获得中国工程质量最高荣誉———“鲁班奖”。

  距离汶川一中新校舍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已经过去8年,校长龙绍明还时不时接到当时承建学校,广东耀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耀南的电话。 “他对汶川一中还是有感情的,援建后经常回来看看,也资助了很多学生。”据龙绍明透露,之前学校建筑有什么要维护的,李耀南知道后直接派了个工程队为学校免费服务。

  得益于包括广东在内的全国援建力量,汶川一中校区与之前已是天差地别,不仅容纳的学生多了一千多名,各种教学场地配套、现代教学功能更是上了一个新台阶。室内篮球场、数字阅览室、心理辅导室……这些都是学校办公室主任董斌以前不敢想的。

  就在去年底,汶川一中更被纳入汶川未来全阿坝州的区域教育中心。据了解,汶川县目前正用资源和区位的比较优势,快速推进教育、医疗、物流“区域三中心”建设,其中便包括支持汶川中学等学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水平,建立辐射全州的区域教育中心。同样被纳入区域三中心的,还有广州援建最早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项目——汶川县人民医院,将被打造成区域医疗服务中心。

  汶川县人民医院总务科科长余泽伦是援建的见证者,重建的汶川县人民医院首要考虑的是抗震,因此用了近100个抗震阻尼器,每个都能承受100吨以上的拉力。相比起在地震中倒塌、砖混结构的旧医院,新汶川县人民医院整体抗震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整体空间也得到扩大。

  “以前住院房间可是连厕所都没有。”据余泽伦介绍,在众多国内外知名医院的人才、技术、资金帮扶下,汶川县人民医院慢慢的变成了了阿坝州最先进的现代化综合医院,目前正朝着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发展。重建后的医院拥有床位200多个,临床科室30多个,近期更将开设心内科,开展州人民医院都没有的心脏介入治理。

  “这个科室是广州在援建的时候就帮我们规划好的,但当时由于人员和技术条件还不完备,房间就一直空着。现在条件成熟了,我们直接可以开展。”余泽伦和记者说,广州的援建给医院搭建了的硬件基础,成为医院灾后9年来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助力。随着科室、设备、人员等条件的逐渐完善、成熟,汶川县人民医院近年来还发展移动诊疗、慢病管理,支撑汶川县全民健康建设。未来,汶川县人民医院将在现有基础上建起四万多平米综合大楼,并打造出一个辐射阿坝州的区域医疗服务中心。

  岷江河水在汶川的大山之间蜿蜒流淌,远眺可见皑皑雪山,许多地震时候的痕迹已悄然被植被覆盖。

  震中牛眠沟仍留有大量地震时留下的沙石,每逢雨季,沙石会随着雨水滑落形成猛烈的泥石流,这些年,当地政府仍在继续修建防护坝,减少泥石流带来的损害。

  映秀通往汶川县城的老路上,仍可见到一些地震时损毁的民房,随着高速路的开通,老路已没有太多车辆行驶,一些沿途的地震遗址也慢慢被人们淡忘。

  如今北川县城已成为地震遗址景观,在损毁的楼房之间修有一条栈道,供游客穿行。

  4月21日中午,水磨镇飞鸿广场上传出悠悠的藏羌音乐,回荡在清澈的天空中。8名当地居民身穿便服围成一圈,在黄飞鸿雕像前跳起了当地特色的锅庄舞。

  顺着广场一路往东,酒吧街门前,悠闲的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或喝茶或搓麻,或在路边摆起了“龙门阵”。广场向上,禅寿老街里人头涌涌,游客一路感受着独特的川西、藏羌文化,时不时又为掺杂其中的佛山“元素”所惊艳。

  60多岁的成都人老胡走入禅寿老街的一间茶馆中,点上一杯当地的花毛峰,享受着其第三次水磨“避暑”假期。每月交上1800元左右的住宿费便包了吃住,能让老胡在水磨镇上度过一年里较热的5-9月,周末子女也能到镇里来团聚、度假。这样的生活方式,慢慢的变成了汶川周边很多老年人的选择,也是水磨镇受灾前所不会有的景象。

  “5·12”地震前的水磨镇,至今还留在很多当地人的记忆中:高耗能、高污染的工厂有六十多家,原本山清水秀的山谷被烟尘所笼罩,一年到头很难见到蓝天白云。当时,当地人都不敢打开窗户,汽车停在户外,第二天便会蒙上一层黄色的颗粒层。由于经济落后、环境不佳,很多人都习惯出外打工。

  在佛山援建的过程中,水磨镇被重新定位为“汶川绿色新城,西羌文化名镇”。援建方专门请来国家级建筑大师作为设计顾问,同时借鉴日本生态环境学、瑞士优美旅游小镇建设和不丹现代建筑文化,重建后的水磨镇融合羌、藏、汉特色。

  高低错落的羌族独特文化建筑,取代了过往的“大烟囱”,蓝天白云久别重逢。佛山援建方恢复修整了大夫第、万年台、字库等历史遗存建筑,在保持古镇空间形态的原真性基础上,新建了春风阁、白塔、水磨亭、和谐广场等景点建筑。

  一湖四区、六桥飞架……焕然一新的小镇在2010年,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杂志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也让当地居民倍感珍惜。近几年来,不少外出打工的水磨人纷纷回流创业,姚红伟就是这里面之一。

  “现在家里发展了,生活环境比原来好太多了,我们也就都回来了。”姚红伟和记者说,距离佛山援建完成过去了7年多,但援建建筑都非常结实,之前芦山地震、雅安地震时虽有震感,但都没什么具体影响。“这些建筑都是抗震的,现在只要在屋里,我们对地震都不会太担心。”姚红伟说。

  从2013年开始,姚红伟在新建的禅寿老街上租了一大间铺面,通过向当地人收茶,做起了手工茶的生意。“旅游业是富民产业,发展起来后对本地人经济带动还是很大的,大家到山上采点山货就可以拿来卖,要是以前你说能卖给谁。”姚红伟笑着说,现在村里的居民年收入已经从以前的几千块直接翻了几倍。

  上个月刚刚改造好的客栈小院里,几位从成都来的游客坐在木制沙发上,望着窗外湍湍流动的寿溪河,分享着小镇的安逸与悠闲。这是余平良第三次对自己的房子做改造。灾难里,余平良自家的房子被地震摧毁,现在其经营的客栈,是佛山援建时帮忙建的。

  2010年之后一段时间里,汶川周边地区连续发生泥石流和地震,由于担心安全问题来水磨旅游的人有所减少。“其实广东援建的房子抵抗震动的能力很强,我们当时住在里面都很安全,一点也不担心。” 余平良指着自家的房子和记者说,“九年过去了,我们这些援建房基本没啥问题。”

  映秀,一座因汶川大地震为全世界所知的小镇。地震中受损的漩口中学如今成为地震遗址景观。

  从都汶高速一路盘山而行,山下是波涛汹涌的岷江,车窗两旁景物依稀,感觉焕然一新。穿隧道、过村庄,美丽的映秀镇便赫然眼前。9年前的“伤心小镇”,在经历援建、修复,已经逐渐演变为现在的“温情小镇”。

  东莞大道上,一排排羌藏风格的三层民居鳞次相比,当地居民则在自家房子的一楼开启了茶馆、餐厅、特产店。在悠悠的“天空之城”音乐下,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漫步其中。

  在9年前的地震中,映秀人吴泽惠曾经的房子被夷为平地,一家赖以生存的生意也被摧毁,连一点山地也因山体滑坡没了,一家成了“失地农民”。幸运的是,吴泽惠一家都还安好,她的女儿曹明珠被埋在地下五个小时后被救了出来,仅受了点轻伤。

  “可以说是十多年的奋斗一夜归零,但是我们一家人还活着,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吴泽惠的丈夫曹国云是羌族人,灾难后一度比较消沉,吴泽惠便安慰他说:“这里发生那么大的灾难,政府不会不管我们的。”果然过了没多久,他们便收到了东莞修建的援建房——一栋三层的羌藏风格民居。

  依靠援建房,吴泽惠用女儿的名字开了“明珠客栈”,成功解决了收入的问题。尽管生意不大,但吴泽惠的脸上却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位于国道213线的映秀镇,曾经也是一个工业小镇,镇内居民以到工厂打工为生。灾难在给映秀带来毁灭的同时,也给予了其“重生”的契机。在东莞超过11亿元资金的对口援建下,安居房(莞城居、长安居和秀坪居)、卫生院、市政道路、自来水厂、河堤农村供水、公路等55个援建项目,相继在2010年完工,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推到了映秀的面前——旅游业。

  “地震后,镇里放弃发展工业,开始挖掘藏羌文化发展旅游业,我们很多本地人也都开始做起了餐饮住宿的小生意。”吴泽惠并不是唯一转型的映秀人。早在援建规划设计阶段,东莞援建方就为当地居民在安居房一楼预留了铺面,“户户有商铺,家家搞旅游”慢慢的变成了映秀镇的特色,也成为当地很多居民转型的基础。

  “灾难过后,我们对于集镇的功能进行了调整,把原有的工业都进行了外迁,重新规划建设‘温情小镇’。”4月21日上午,望着一片藏羌风格和现代气息的民居,映秀镇党委书记蔡代敏有着更长远的打算。目前映秀镇每年旅客量已达到200万人次,正面临着第二轮的产业转型升级。由于目前健康疗养被广泛看好,映秀镇计划进一步朝着精细化的旅游产业方向发展,通过融入康养、教育的元素来提升产业附加值。

  “现在我们要重新扩大规模,修建新的产业配套设置,排水排污是第一个需要仔细考虑的。但是我们大家可以很放心地去做,因为当初东莞援建时已经打造了非常好的地下管网,包括交通道路、供电网络,这些都让我们的转型充满底气。”蔡代敏说。“镇里居民的很多土地都因为地震灭失了,幸好有援建的安居房给了他们立足之地和新的谋生门路。而高标准建设的基建设施,则为映秀未来的转型奠定了基础,让我们转型发展不用束手束脚。”

  景家山在地震时崩塌,巨大的山石将北川中学新区茅坝中学整体掩埋,只剩一支国旗杆和一个篮球架,上千名师生遇难。

  位于震中牛眠沟的百花大桥,在地震中被大自然的力量扭成麻花状,如今渐渐被泥石流以及河床掩盖。

  地震后,北川县城的老城区大面积被山体滑坡所掩盖,有幼儿园、小学、法院、民政局、文体局等十几个单位,有超过一万多个生命长眠于此,是当时北川县城受损最为严重的地方。




上一篇:【48812】DTU的基本功能简介或工业级DTU有哪些特色 下一篇:【48812】业主忧虑辐射对立施工 小区内变电站建造陷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