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ballbet贝博网站app 发布时间:2024-08-01 15:59:09 阅读量:1
闸北电厂和杨树浦电厂有近百年的工业历史,是上海民族工业的见证,也是上海发展历史的缩影。随时代的变迁,大烟囱已成往事,老电厂迎来新生,正转型成为集创意、博览、教育、休闲娱乐、新型能源、节能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名片。
闸北电厂是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建造的电厂,该电厂于1911年建成发电,当时名称为“闸北水电公司”,企业具有水厂和电厂,1930年电厂从苏州河畔的恒丰路搬迁至黄浦江畔的军工路,是当时上海最重要的工业命脉。
上海解放后,闸北电厂获得新生。1953年,闸北电厂成为上海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1956年电厂改为国营企业,1958年至1965年闸北电厂进行了二期和三期扩建,其中,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双水内冷5万千瓦机组落户电厂,在装备制造业具有里程碑意义。1974年闸北电厂进行了四期扩建,至此,电厂装机容量达到了45.45万千瓦,是解放前的13倍,成为当时上海地区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之一,也是全市发电厂中唯一的燃油火力发电厂,年发电量30余亿千瓦时,占上海地区电厂发电能力的五分之一。
改革开放后,随着上海电网向大机组、高参数、大电网方向的迅猛发展,社会环保意识的逐步的提升,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闸北发电厂慢慢地发展成为大城市中心重要的调峰调频电厂,担负着电网峰谷负荷的调峰、调频使命,在发电机组启停频繁,负荷变化不断的情况下,电厂始终重视安全生产,确保发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连续多年顶峰率达到100%,为城市电网安全运作继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94年起,闸北电厂开始建设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高科技新型电厂,从1996年8月26日第一台10万千瓦发电机组顺利并网发电到1997年1月1日,4台10万千瓦的燃气轮发电机组全面投入商业化运行,闸北电厂建设成为一座具有国际水平、当时全国发电容量最大的燃气轮机发电厂,建成投运后其安全运行、各项经济指标的实绩,均名列全国燃机发电厂的前列。
在上海电力工业改革、发展中,闸北发电厂先后抽调一批又一批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支援新电厂建设,宝钢自备电厂、上海石洞口发电厂、石洞口第二发电厂、上海外高桥发电厂都有闸北电厂输送的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并在电厂新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电力行业改革和发展中,闸北电厂从一个单一发电、供热的电厂,发展成为以发电为基础,以市场服务为主导,服务电力、服务社会的综合性企业,形成了以燃煤发电、燃油发电、燃气轮机发电的主辅设备检修,改造、安装、调试220KV电压等级以下供用电设备维修,非标金属结构件及机械设备配件加工制作,码头装卸、冷冻空调安装修理,物资经销、仓储,锅炉、电气绝缘等化学洗涤,技术咨询,焊工培训等服务内容的产业。
当前,依照国家能源局煤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要求,闸北电厂积极稳妥组织和落实机组的停运和拆除、人员安置及后续相关计划 ,机组关停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具有百年发展史的闸北电厂将凤凰涅槃,再展腾飞之翼。
杨树浦电厂始建于1911年,位于上海市杨树浦路2800号,南濒黄浦江,水陆交通方便。1923年杨树浦电厂已成为当时远东最大、效益最好的火力发电厂。上海解放时杨树浦电厂的发电量占当时全国总装机容量的10.7%,供应上海近80%的电力 。
解放后,杨树浦电厂由单一发电逐步走上电热联供、送变电兼备的多功能发展轨道。至1990年止,已形成了以电厂为中心,半径为2.5公里的上海市区最大供热区域,拥有6条供热干线%,使杨浦地区昔日烟雾弥漫的面貌得到较大的改变,达到了上海市基本无烟区的标准。在为上海提供电力能源的同时,杨树浦电厂“传、帮、带”作用,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大批电力建设人材,向全国各地256个单位输送3224人,有着“中国电力工业摇篮”美誉。
2010年,为了上海的转型发展,依照国家节能减排的有关政策要求,杨树浦电厂正式关停。从1911年上海工部局电气处兴建江边电站,到2010年末,杨树浦电厂关停发电机组,杨树浦的工业遗址见证了上海百年的兴衰荣辱,不过,这座百年老厂并未退出历史舞台。
工业遗存变身为艺术场所。在杨浦滨江贯通工程中,杨树浦电厂原本的干灰储煤灰罐被改造为灰仓美术馆,最终将以艺术展览为导向形成具有较强灵活度和开放度的策略进行设计和实施。在2019年9月至11月举办的上海城市艺术季中,灰仓美术馆作为东段驿馆,由国内外艺术家打造为公共艺术品,成为整个空间艺术季的一个重要节点。
红色资源助推爱国主义教育。杨树浦电厂具有百年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和电力工业革命传统,电厂的红色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2019年共接待了将近4000多人次的参观。作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杨树浦电厂将以能源与环境技术产业为特色,打造集工业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于一体的卓越全世界城市的新地标!
发挥滨江优势打造公共空间。2015年,伴随着整个黄浦江公共空间工程计划的启动,杨树浦电厂开始从封闭的“闲人免入”生产岸线,向文化和生态共享的生活性滨水开放空间转型,打造杨树浦发电厂遗迹公园,营造独具魅力、嵌入城市律动的滨水文化空间。
从陈旧到现代,从厚重到轻快,从工业文明遗迹到城市精神象征,曾经的辉煌历史和光荣传统,让杨树浦电厂延续生命,达成现代与历史、公共与工业、展览与休憩、艺术品与建筑物之间的融合和协调 ,蜕变为上海城市文化的地标之一。
华东电网,作为管理华东区域四省一市(沪、苏、浙、皖、闽)的区域性电网,是一家注重前沿科技、追求卓越品质、进行特高压输电、涉及区域较广的现代化大电网。2010年,根据最高用电负荷、发电规模、电网规模、用电总量等多项指标的评估,华东电网已跃居为世界第一大区域(单一国家内)电网, 并全面超过美国PJM电网(PJM电网是北美最大的中央调度电气控制区,总发电量超过56GW,峰值负荷为51.7GW)。
华东电网的前身是1962年成立的华东电业管理局,统管沪、浙、苏、皖三省一市电力工业;此后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华东电业管理局经历了两次更名和合并,分别是“中国华东电力联合公司”和“中国华东电力集团”。进入21世纪后,华东电网进一步完成改制与合并,并于2003年9月正式成立“华东电网有限公司”,管理华东区域沪、苏、浙、皖、闽四省一市电网,负责与管理华东电网电力事业的规划与发展。
华东电网的顺利平稳运行,主要是依靠其省间市场。华东电网省间市场与跨区省间市场不同,其作用大多数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严守质量关、确保全网安全调度。主要是通过现货交易的方式,在确保华东电网运营安全的情况下,对华东区域的电力电量进行实时监测与平衡,严守全网用电安全调度的底线思维;二是优化配置、合理调度。主要是通过中长期交易对华东电网四省一市的购电、用电量进行总体把握和调度,并对各省(市)的电力电量进行调控互补;三是积极开拓市场,注重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能源在电力市场的运用,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方法。华东电网注重运用市场化、多元化的方式,在全网的统一配置中,引入多元辅助资源,并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积极探索推动新能源与受端电网的相互融合。华东电网成功将华东地区不同省市间的电力市场进行较好的融合,成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先期试点。
建设世界一流调度之路,是华东电网作为世界一流特大型区域电网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华东电网的调度,重视安全运营、追求卓越品质、努力争取行业持续领先。首先,确保安全精准。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华东电网对安全调度的不懈追求与精益求精是其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工作规划、管理环节、运营维护、全网调度等所有环节确保安全第一、准确无误的安排与调度。其次,实现创新多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华东电网在安全运营与调度工作中,永葆创新的活力与激情,始终追求自我超越,努力学习和吸收国内外领先实践,积极探索和创新调度技术与专业管理,始终致力于调度事业的提升和改善。最后,追求卓越品质。“品质,是公司发展的基础”,华东电网始终保持对全网电力调控的高品质追求,并持续推动各种指标的全面、持续提升。同时,华东电网也格外的重视优秀人才、技术孵化、组织体系等基础保障能力的建设,为核心业务水平持续提升提供坚实的基础。
华东电网不仅围绕“无偏差、创新型和高质量”的先进调度理念,就具体的操作而言,也是行业领先、追求卓越。华东电网的调度主要是通过其调度室实现,调度室最重要的包含三大功能区。一是实时调度区,对全网电力进行实时监测,确保提供准确、及时的调度资料,是提高华东电网管理上的水准和应急处置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二DTS反事故演习区,对重大事件、节日安排等开展应急演习,增强调度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应急反应能力。三是办公区,发挥对全网电力调度的部署、规划、管理、实施、运营、维护等多项关键职能,受到国家电网公司调度中心的肯定。
(三)静安雕塑公园地下的秘密:中国首座多级降压500千伏地下变电站的建成
上海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大目标纲要提出“加强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以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当前,上海电网已建成国内领先的超大型、大手段城市交直流混联电网以及500千伏双环网为骨干的输电格局,电网资源优化能力、安全控制能力、运维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18年上海电网整体供电可靠率已达99.98%,居全国首位 。上海电网的发展历史中,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其中就包括静安500千伏地下变电站工程。
作为复合型超级城市公园,静安雕塑公园不仅仅可以使游客在领略国际顶级的公共艺术,也能使周围的城市居民以亲近自然地方式休闲娱乐。毗邻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及公园内的淞浦特委机关旧址陈列馆和中央组织部遗址更是其具有别样魅力。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公园的地下是我国首座城市中心全地下、超大容量、多级降压、智能化500千伏的变电站,包括500千伏静安全地下变电站本体和500千伏电力隧道全地下电缆,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提供5000MVA的变电容量,土建建筑设计使用年数的限制为100年。为确保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市中心区域的用电安全可靠,践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理念,兼顾中心城区供电的经济性,2004年开始规划论证静安500千伏变电站,2006年底开工建设,2010年初竣工,采用全逆作业法进行地下施工,解决了周边建筑物多,管线密布的难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各项环境影响因子均符合环保要求 ,荣获中国建筑业最高奖项鲁班奖与上海市建筑业最高奖项白玉兰奖 。它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当时上海中心城区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极大地优化了中心城区超高压电网的结构。
静安500千伏地下变电站采用圆筒状地下结构,以进出风井为出地面主要建筑。在变电站与雕塑公园相融合的景观设计中,从整体考虑,构筑连贯景观界面,与景观小品结合,自然消隐突出建筑物 ,梅园就是这里面典型代表。静安500千伏地下变电站在建设及运行中也有许多技术创新,促进了电网产业的发展。例如:1500MVA超大容量变压器的应用,是当时华东电网变电站中最大容器变压器;国内首次使用500千伏超高压、大截面交联聚乙烯电缆,首次采用统一控制器同时控制的全站工业辅助控制管理系统;500kV电气设备局部放电在线监测系统等 。
节能环保技术也大范围的应用到静安500千伏变电站。一是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采用大量节能环保技术。基坑逆作法施工,能节约混凝土3000立方米,钢筋900吨,既缩短工期又提高了经济效益;泥浆的循环使用,降低了环境风险;地下水循环利用和雨水循环利用工程的实施,每月可以近300吨。二是节能环保材料的使用,如III级钢筋替代II级钢筋,节省2250吨钢材;玻镁复合风管的使用比传统铁皮风管节能10%以上 。
虽然静安500千伏地下变电站建成已过十年,但其仍在上海电网中发挥着关键节点的作用,保障着城市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也影响着未来电网的发展。例如,上海第二座全地下500千伏虹杨输变电工程于2017年底建成,该工程是500千伏变电站与非居住建筑相结合,逐步优化城市电网结构,同样采取逆作业施工法。虽然国家电网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于2009年发布,但静安500千伏地下变电站的智能化建设也为我国电网智能变电站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核电具有无温室气体排放、高效稳定、运行成本低等特点,是一项重要的清洁能源,全力发展核电产业成为推动中国实现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必要手段之一。中国核电产业起源于上海。1970年,秦山核电站(亦称“728”工程)筹建工作开始启动,标志着以上海为先锋试验区的中国核电产业正式起步。上海是“728”核电工程设计的主要承担者,秦山一期的一半重要设备和上千吨特别的材料均来源于上海地区180多家企业或院校等责任主体的贡献。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正式并网发电,实现了中国大陆核电产业“零”的突破,也为此后上海核电产业的迅猛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上海核电产业至今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从我国最早核电工程设计的承担地区发展成为中国提供核电服务的重要基地。上海同时也承担了我国“八五”期间、“九五”期间核电科学技术研发和核电技术创新等项目。
近年来,上海核电产业的核电服务几乎覆盖整个中国的核电项目工程,且已成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领域,逐步形成从研发设计到工程承包、从测试认证到运行服务的一套系统完整的核电产业链。在地区政策引导上,上海市政府部门推出了一系列战略举措来促进上海核电产业的发展。2012年12月,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上海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将核电产业摆在上海新能源发展的突出地位,明确了核岛主设备和控制管理系统、核电关键泵阀、常规岛主设备及关键件三大板块核电发展的详细的细节内容,并规定了上海核电产业布局及分工,确保上海核电在全国的领头羊。同年,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上海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精确指出要逐步强化核电研发技术,增强新一代核岛主设备设计的能力,提升核电设备成套的能力,并将三代及二代加核岛主设备、三代及二代加常规岛主设备、关键辅助设备、核电设计、设备成套和工程服务等作为核电重点发展领域,进一步延伸发展核电服务业。2020年,上海市核电办公室作为主要承担单位,编制完成《上海核电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精确指出上海核电重点发展六大领域,即核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核电装备制造、核电技术服务、核能领域新产业、前沿技术融合、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为核能技术创新、核电装备成套、核电运维服务、核电工程建设、国际交流合作五个上海核电产业中心,并进一步拓展核电发展领域。在国家宏观战略层面上,2016年11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坚持安全发展核电,要逐步加强沿海核电项目的建设;2020年9月,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方明白准确地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减排目标,对中国产业的清洁低碳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无疑为上海核电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积极引导下,现如今上海已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核电研发设计、核电设备制造和核电技术服务的重要基地,上海核电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以国有企业和地方较大规模核电集团公司为主体,其他各公司参与核电产业链各大环节一起发展的新格局。2020年,由中国能建华东院等上海公司参与设计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对我国实现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具备极其重大意义,也标志着上海核电正在走向“深蓝”。
储能技术不仅对于削峰填谷、保障能源安全等有重要价值,而且在平滑风电、光伏等输出功率方面有重大作用,是新能源技术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上海依托其科技优势,在储能研发技术、推广应用和商业化方面取得较大成绩,将来随着成本逐步降低、电力体制改革深化和商业化模式发展,上海储能技术将会在支撑本市及更广范围的能源转型中做出更大贡献。
上海在储能研发技术方面拥有良好基础,形成了包括科研院所、企业等在内的储能技术创新集群,近年来多次取得关键技术突破。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使中国在2008年变成全球上第二个掌握单体钠硫电池技术的国家。该研究所还在高储能新型无铅介质陶瓷、大颗粒储能负极材料、固体二次电池等储能材料上取得突破。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也是本市储能研发技术的重要力量,在水系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前沿技术研发上有重大进展,以及为兆瓦级储能站建设提供重要技术上的支持。新能源汽车退役电池的梯级利用是近期储能研发技术与应用的热点,上海电气、上海动力储能电池公司等企业在电池快速检测、筛选等环节攻克了关键技术难题(杜坤杰,2020) 。
近年来,上海大力建设储能技术应用试点项目,这既是对储能研发技术成果进行调试与优化,也为其大规模商业化或产业化奠定良好基础。2014年,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建成中国首个兆瓦级钠硫电池储能电站;到2020年,上海已建成十几个大型储能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如表X所示。
由于储能设备具备了平滑新能源发电输出功率的功能,在多能互补电站、微电网等的运行中,它都是关键环节;“新能源+储能”将成为未来城市绿色低碳能源系统的标配,对于上海城市能源系统转型和本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上海储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都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储能技术与新能源发电技术的衔接与配合,前述应用示范项目进行了必不可少的调试,为将来逐步优化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参数。
随着上海储能研发技术取得突破并经过试运行的调试,大规模商业化或产业化的条件已经很成熟,“新能源+储能”已成为上海新能源产业新的增长点。在国内外储能电站市场上,上海电气已经签订多个大型项目合同。2020年9月,上海电气投资的南通储能电池生产线年初,上海电气建设的我国首个商业运营独立储能电站——格尔木32MW/64MWh储能电站投入运行。上海电气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积极开拓国际储能市场。 此外,储能技术的突破也有力地助推了上海新能源汽车企业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随着国内电力行业在电力调峰市场、容量电价机制或负瓦特交易等方面的改革深化,储能技术将进一步得到推广应用,储能装备的市场将进一步扩张 。
华能上海石洞口一厂位于东海之滨、长江之畔,原为上海石洞口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是上海建设的第一座超百万千瓦的现代化火力发电厂,自1987年1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以来一直担负着上海市火力发电的主力军责任,2002年成为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华能上海石洞口一厂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一次又一次攻克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为上海经济稳步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目前,华能上海石洞口一厂总装机容量达130万千瓦,年度发电总量达60亿千瓦时左右,机组年度利用小时数位居上海火力发电厂前列,近年来更以“30岁”高龄创下连续安全运作810天的成绩,刷新上海市记录,被评为全国同类火电机组可靠性第一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对火力发电的排放标准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华能上海石洞口一厂也面临着土地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挑战,设备逐渐老化、无法适应新的生产技术方面的要求更是增加了检修和改造成本。在环境治理和经济成本的双重压力下,华能上海石洞口一厂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打造数字化标杆电厂,提升资源配置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实现环境治理和盈利提升的双重目标。
经过五年多的筹备工作,2019年8月,在上海市发改委、经信委的支持下,华能上海石洞口一厂成为国内首个引进欧罗仓进行煤场封闭改造的火力发电厂,该项目也是世界首例在软土地基上建造的欧罗仓项目。欧罗仓是从荷兰引进的全封闭式煤仓系统,是解决城市火电厂煤场扬尘污染问题的关键性技术突破,对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相对于传统的露天堆煤场,欧罗仓具有多方面优势:减少扬尘扩散,避免环境污染;减少煤炭与空气接触面积、降低煤炭氧化比率,从而避免煤炭损耗、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堆煤冲击、夯击现象,降低存煤偏析 、出煤口堵塞风险。
华能上海石洞口一厂煤场封闭改造项目于2020年12月完成,两座单仓直径55米、高65米的欧罗仓正式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单仓最大存煤量达到9万吨,等同于3个筒仓或数十个蜂窝煤仓的储量,全厂同等存煤量占地面积仅占改造前条形煤场的1/6。华能上海石洞口一厂的煤场封闭改造项目不仅减少了扬尘污染,提高煤炭和土地利用效率,还引入了欧罗仓独有的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储煤全过程自动控制、减少人力资本投入。以欧罗仓建造为核心的煤场封闭改造项目是华能上海石洞口一厂打造数字化标杆智慧电厂的第一步,该项目是中国进行欧罗仓设施安装、施工、运行的一次初探,该项目的顺利完成为国内其他火力发电厂进行类似的煤场封闭改造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华能上海石洞口一厂致力于将“云、大、物、智、移” 等先进的技术与电厂的生产运营相结合,打造数字化标杆智慧电厂,克服传统火力发电厂与城市生态文明和经济转型发展的矛盾。在完成以欧罗仓建设为核心的煤场封闭改造后,华能上海石洞口一厂于2020年底进一步推进等容量煤电替代项目,以2台65万千瓦高参数、高效率、低排放、二次再热超临界机组替代原有的4台32.5万千瓦机组。这是全国首个获得核准批复的等容量替代煤电项目,2022年项目完成后,将为实现智慧电厂建设打下基建基础。华能上海石洞口一厂在等容量替代煤电项目建设中遵循“高效、清洁、灵活、智能、利旧”的十字方针,实行“1+6+N”的智慧电厂建设方案,即打造1个智慧电厂大数据平台、6个应用体系(智慧基建、智慧安防、智慧运行、智慧检修、智慧经营、智慧园区)、N个适应以上应用体系的应用场景,率先探索将数字化思维融入到传统火力发电行业中的实施路径,打造行业标杆数字化智慧电厂。
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业最大的公司集团之一,上海电气已有近120年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严裕棠创立的上海大隆机器厂。上海电气与新中国一起成长,创造了中国和世界装备制造业史上多个“第一”。进入新时代,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发展,上海电气一直大力推进工业网络站点平台的研发,促进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层次地融合发展,坚持以数字赋能引领产业转型,夯实装备制造企业的新经济“技术底座”,成为中国工业互联网和工业智能化领域的标杆企业之一。
十余年磨一剑,上海电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工业互联网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07年,集团下属的上海三菱电梯就开始启动“智能电梯”项目,将物联网技术嵌入到电梯的智能化系统中,对电梯日常的运作时的状态进行实时动态感知、健康监测和远程故障诊断;2014年,为更高效地对边远地区的风电设备做远程运维,上海电气风电集团自主设计研发了智能化在线平台“风云”系统并获得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GC)颁发的风电场智慧平台服务能力证书,成为全国首家获得权威认证的风电场智慧运行平台;2017年,上海电气推出数字化电厂远程运维诊断系统——“Ellumix”平台,通过实时仿真分析和对比对火电、燃机进行远程故障诊断和运维支持,为电力行业的数字化服务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2018年,为实现成本节约与效率提升的双赢,上海电气决定统一规划,建设集团层面的工业网络站点平台——“星云智汇”,旨在支撑业务的同时加快集团内部数据的互联互通、共享共治。具体来说,“星云智汇”平台包括了三层架构体系,从下至上依次为接入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其中,接入层通过大范围、深层次的数据采集,以及异构数据的协议转换与边缘处理,构建工业网络站点平台的数据基础,基于虚拟化、分布式存储、并行计算等技术,实现网络、计算、存储等计算机资源的池化管理;平台层基于通用PaaS叠加大数据处理、工业数据分析、工业微服务等创新功能,构建可扩展的开放式云操作系统;应用层形成满足多种行业、场景的工业SaaS和工业APP,形成工业网络站点平台的最终价值。 在此基础上,上海电气在2020年进一步发布了“星云智汇”工业互联网2.0版。与原始版本相比,全新升级后的2.0版在人工智能、商业智能和开发智能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幅升级和优化。平台新设的“星·云智”、“星·云图”、“星·云器”、“星·云闪联”等模块可实现对产品运行的实时监控、数据可视化分析,提供远程维护、故障预测、性能优化、可视化开发集成环境等一系列服务,促进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
工业互联网通过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成为支撑企业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正在重塑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以工业互联网为抓手,上海电气扎实推进构建数字驱动的全新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星云智汇”以服务集团内部企业为初衷使命,以各产业和领域的应用需求为导向,应用场景范围和深度继续扩展和延伸,目前已形成针对火电、燃机、风电、分布式能源、环保、康复医疗等领域的多个行业级应用,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上海电气在内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大力发挥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进一步深挖数据要素价值,向外进行赋能,用大数据支撑用户资产的运维优化,助力更多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于此同时,上海电气还进一步扩展平台领域,致力于把企业级的网络站点平台打造成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网络站点平台,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未来,上海电气将持续推进“星云智汇”工业网络站点平台的建设,将其打造成海量数据资产的承载体和工业全要素链接的枢纽,夯实新经济的“技术底座”,探索数字化转型“上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