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ballbet贝博网站app 发布时间:2024-08-10 13:51:38 阅读量:1
随着大规模集中式与分布式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站的持续建设,电力系统的负荷波动不断变大,对调节能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强,利用储能系统可将风电和光伏发电互补后的电力出力(发电站输出的功率)波动由12%-30%降至3%,与火电出力波动无异。目前,风电与光伏发电的并网与消纳问题,慢慢的变成了制约我们国家新能源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大规模的储能系统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储能的发展将直接影响能源替代进程,对“双碳”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目前,我国的火力发电在总发电量中依然占比在50%以上。而储能技术的发展,能够解决新能源消纳和波动性问题,调节负荷,大幅度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所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必将催生对储能的需求,我国储能规模将呈现一直增长的趋势。
储能行业应用场景丰富,主要可分为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三类。电源侧对储能的需求场景类型较多,包括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并网、电力调峰、系统调频等;电网侧储能主要发挥支撑电力保供、提升系统调节能力、支撑新能源高比例外送以及替代输配电工程投资等作用;用户侧储能大多数都用在电力自发自用、峰谷价差套利、容量电费管理和提高供电可靠性等。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储能的某一功能应用并不局限于单一应用场景,以平滑输出、跟踪出力计划为例,可同时应用于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从新型储能的应用分布上看,2022年前三季度依旧是电网侧的新增装机顶级规模,达到512.8MW,占据新型储能一半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而网侧项目中有60%以上的份额是来自独立储能。
近年来,全球储能装机量快速提升,国内发展大幅提速。2022年全球户储新增装机量7.1GW/15GWh,装机容量较2021年同比增长134%。预计2025年,户储新增装机功率和容量将达到50GW/122.2GWh,全球户储渗透率将达28%。中国储能行业起步较晚,但是近几年发展速度快,由2017年的0.3GWh增长到2022年的6.5GWh,2023年储能电池的新增装机量提升到了7.1GWh。
抽水储能仍占据主导地位,锂电池储能在新型储能中占比最高。全世界内,截至2021年底,抽水储能占比86.2%,同比下降4.1%,但仍居于主导地位;除抽水蓄能外的储能方式为锂电池等新型储能,新型储能装机量上涨至13.9%,其中绝大部分为锂离子电池。国内方面,截至2022年9月,抽水蓄能累计装机占比持续走低之后,开始有所回升,比去年底上升了0.2个百分点,仍居主导地位。2022年前三季度新型储能(含熔融盐储能)累计装机规模7.24GW,锂电池装机仍占据最大比重。此外,国内首个百兆瓦级液流电池项目的投运,使得液流电池总装机比重达到0.30%。
新能源站分散配储存在项目利用率低、缺乏经济性、安全风险隐患以及难以参与现货市场盈利等弊端。根据2022年11月中电联发布的《新能源配储能运行情况调研报告》,新能源配储在弃电期间至多一天一充一放运行,个别项目存在仅部分储能单元被调用、甚至基本不调用的情况,所调研电化学储能项目平均等效利用系数为12.2%,而新能源配储系数仅为6.1%。电化学储能项目市场发展前途广阔。
电化学储能是新型储能中主要增量。从电化学储能市场来看,全球电化学储能装机持续增长,2022年全球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34.6GW,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则达到11GW,2023年分别增长到56.6GW和20.9GW。
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从始至终保持快速地增长的趋势。据统计,截至2021年我国电化学储能投运规模达到1.87GW,累计装机规模达到5.51GW,同比增长68.5%。未来五年,随着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等分布式能源的大规模推广,电化学储能行业将面临更广阔的市场机遇。
电池管理系统与电池紧密关联,不论电池是在充电还是在正常运行使用,BMS都需要准确可靠的完成对各单体电池的电流、电压、温度等状态进行实时检测和诊断,确保电池组的安全。从需求规模来看,近几年,国内电池管理系统行业技术快速进步,应用场景范围逐步扩大,据统计,2021年我国BMS市场需求规模为109亿元,同比增长12.3%。
储能电池与动力电池差异主要是基于应用场景和使用目的的不同进而带来产品性能的差异。应用场景对充放电功率存在差异化要求。电池容量方面,储能系统大容量对电池一致性、系统成本和常规使用的寿命要求更高,更加考验BMS和EMS。2021年全球储能电池总体出货量为66.3GWh,同比增长132.4%,中国企业出货量占63.8%。从行业应用别来看,电力系统依然是储能锂电池最大的应用市场,2021年占比高达71%。中国储能市场为用户侧削峰填谷、离网电站、微电网等,欧美、澳大利亚等市场家庭储能、电网储能等应用较多。
2021年白城市电源装机998.4万千瓦,发电量累计约200.9亿千瓦时。风电并网610.6万千瓦,累计发电92.95亿千瓦时;太阳能装机190.7万千瓦,累计发电31.65千瓦时;火电装机182.1万千瓦,累计发电 74.33亿千瓦时;生物质装机15万千瓦,累计发电1.96亿千瓦时;全市用电量54.5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1%。白城市的电力供给在不断改善,各类新型装机项目为储能电站的建设提供了完备的电力支撑,同时全市电力量也在持续不断的增加,对于稳定的电力供给产生了大量需求,因此白城市开展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储能技术是指利用化学或者物理的方法将一次能源产生的电能存储起来,并在需要时释放,包括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能量的转换和储存设备。电池储能系统(简称BESS)是一个利用采锂电池/铅电池作为能量储存载体,一段时间内存储电能和一段时间内供应电能的系统,具有平滑过渡、削峰填谷、调频调压等功能。目前储能系统主要由储能单元和监控与调度管理单元组成:储能单元包含储能电池组(BA)、电池管理系统(BMS)、储能变流器(PCS)等;监控与调度管理单元包括中央控制管理系统(MGCC)、能量管理系统(EMS)等。
《吉林省新能源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布局储能提升工程,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共7个总装机920万千瓦;吉林中长期储备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共计15个总装机2,310万千瓦。此外文件提出开展多种新型储能方式的技术路线与应用场景研究,因地制宜地应用储电、储热、储氢等多种形式储能。引导新能源开发主体在负荷中心长春、新能源输送侧松原、新能源生产侧白城地区建设集中式共享储能电站,形成“统一调度、共享调峰、集中运维、按资分配”的特色模式,增强电力系统运行灵活性。
《关于支持白城国家级高载能高技术基地建设的若干政策》明确了积极构建具有白城特色的、比较优势显著的高载能高技术体系,加快建设“双谷双基地”,即:中国北方氢谷、中国北方云谷、吉林白城新能源产业示范基地、吉林白城高载能产业绿色发展基地。该内容规定鼓励支持白城国家级高载能高技术基地列入国家级试点。在中国北方氢谷建设方面,全力发展氢能产业,鼓励白城国家级高载能高技术基地以风电制氢、光伏发电制氢为突破口,打造制氢、储氢、氢原料加工、氢燃料电池、氢能利用装备制造及氢能汽车全产业链条,将氢能产业培育为吉林省新兴产业。
白城市作为全国九大风力发电基地之一,是国家唯一的风电本地消纳综合示范区,又是吉林省富余电力消纳示范区,有优越的供电条件。白城市地下水资源充足,全市总水资源量为22.73亿立方米/年,“引嫩入白”工程城市供水接口就在工业园区,每年可向市区供水近9,000万立方米。
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部,是东北地区的几何中心,是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三省(区)交界处和周边三百公里内一个主要的区域中心城市,也是黑龙江西南部和内蒙古东北部入关的必经之地。工业园区紧邻市区,“珲乌”、“嫩丹”2条高速,图乌、长白等多条国省级公路环区通过,区域内有2个高速公路出口,距离火车站、机场车程均在15分钟内。
本项目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电池舱(电堆系统)、正负极储液罐(围堰和漏液储存池)、电气系统设备(逆变器、配电柜)、能量管理系统、输送管道及泵阀等辅助系统、线缆等相关基础设施。设计总容量101兆瓦/206兆瓦时,包括100兆瓦/200兆瓦时磷酸铁锂电池、1兆瓦/6兆瓦时铁铬液流电池,一次充电量达20.6万千瓦时,可满足1,000余户家庭一个月用电需求。
项目达产后,年出售的收益11,500万元,利润5,765万元,投资回收期9.2年(税后,含建设期1年),投资利润率12.81%。
项目建成后,主要参与电力辅助、电网调峰、储能容量租赁等服务,年可消纳新能源电量约1亿千瓦时,压减煤炭消费约3万吨,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坚强支撑。
白城工业园区于2005年初开发建设,2011年12月正式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并更名为“吉林白城工业园区”。控制区规划面积118平方公里,启动区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园区先后被国家农业部和省政府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和“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产业双创示范园区”。园区现辖1个街道办事处,非流动人口4万人,工业园区与生态新区仅一路之隔,为工业园区提供了良好配套条件,两区合并后,预计辖区人口有望达到15万人。园区现有农产品加工园、建材工业园、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三个省级特色园区,其中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是全省唯一一个新能源装备产业园区。几年来,白城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全力推进开发建设,工业园区迅速成为白城招商引资的一流平台,项目建设的最佳载体,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按照“整体规划、滚动开发”原则,从2005年5月开始,完成了园区启动区22平方公里的“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日解决能力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铁路专用线和铁路货场。园区着力推进绿化、美化、亮化,同时慢慢地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力争建成东北地区品位较高的生态园林型工业新区。几年来,坚持“突出产业特色,集成优势企业,形成经济规模”的原则,努力打造产业集聚度高、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农产品精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加工、新能源装备制造、冶金、新材料、生物化工六大特色产业,先后引进了益海嘉里、华润集团、中材科技、中国国电、梅花生物、江苏天奇、华锐风电等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及行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几年来,围绕“招商审批、项目建设、公司制作”等重点环节,全方位、全过程搞好服务,努力实现“事不过夜,足不出区”,进一步提升办事效率。入园项目实行“包保责任制”,园区领导和各局(办)对入园项目实行包保,全程跟踪服务。项目审批实行“全程代办帮办领办制”,落实专人负责办理全部审批手续。按照白城市委、市政府“建设吉林西部特色经济区”的战略部署,白城工业园区将执着于“晋升国家级开发区”的奋斗目标,抢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重点规划城市、清洁能源消纳示范试点城市的良好机遇,全力打造一个现代化、集约化、科技化的“新型生态工业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