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ballbet贝博网站app 发布时间:2025-03-04 21:43:42 阅读量:1
2024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9.86万亿元,同比增长5.7%,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指标均高于全国中等水准。山东经济发展表现亮眼的背后,离不开坚强的电力支撑。
国网山东电力扛牢保供首要责任,成功应对全年61天负荷破亿千瓦的严峻考验,连续两年未采取需求响应措施。
在这份保供成绩单中,日益增加的省外来电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中长期“外电入鲁”规模创历史最高。
2025年3月1日,是山东实施“外电入鲁”战略20周年,过去20年间,共有1.22万亿千瓦时省外来电输送至齐鲁大地,为山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澎湃动能。
山东,地处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拥有全国第二的人口数量和全国第三的GDP总量,还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长年稳居全国首位。
山东是经济大省,也是能源生产与消费大省。“在2005年以前,山东电网一直未与外省联结,是全国少数独立省网之一。”国网山东电力调控中心综合技术处处长周春生介绍说。
在独立省网的年代,山东电力从始至终坚持“经济发展、电力先行”理念,电网和电源建设均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是全国第一个实现全省户户通电的省份,也是电网“铁军精神”的发源地。
得益于长期超前的建设与发展,在2003年前后那场席卷全国的“电荒”浪潮中,“不缺电”一度成为山东省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风景这边独好。
虽然“不缺电”,但受资源禀赋和产业体系影响,山东能源发展曾长期围绕煤炭做文章,能源结构呈现“一煤独大”的局面。
立足“本省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其实就是以电煤为中心的发展方式,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煤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两高”问题突出。
随着全省经济社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用电需求快速攀升,“本省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无法在全国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省内环保空间存在限制等隐忧显现。特别是“十一五”期间,电力需求量开始上涨强劲与省内一次能源相对短缺、电煤运输压力大、环境承载能力制约等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山东在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的过程中,需要巨大的能源支持,必须突破能源结构长期“偏煤偏重”的束缚,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省外、投向全国,寻求省外来电的支持。
国网山东电力积极回应社会各界关切,从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大局出发,深入分析研究山东省的资源禀赋与能源结构、“外电入鲁”对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现实意义,提出了“转变山东电力发展方式、由本省自我平衡转变为积极接纳省外来电”的策略。
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共识,国家电网公司与山东省先后举行了多次会谈,大力推进山东电力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山东电网融入全国电网和特高压电网接入山东的步伐。
500千伏辛聊双线建成投运,标志着山东电网实现与华北电网相联,正式融入全国电网,结束“孤网”运行历史。
500千伏黄滨双线建成投运,山东电网接纳华北电网来电的能力大幅度提升至350万千瓦。
世界首条±660千伏输电线路银东直流双极投运,山东电网实现与西北电网相联,接纳省外来电的能力达到750万千瓦。
山东电网统调用电负荷创出4648万千瓦的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在用电高峰时段,山东电网跨区域从省外受电750万千瓦,相当于当时济南和青岛两市的用电负荷之和,是2013年全省全社会用电负荷的九分之一,“外电入鲁”成效突显。
“‘十三五’期间,山东成为特高压建设的主战场,新建交流线路长度、新增变电容量约占国网同期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的三分之一,新建直流线路长度、新增换流容量约占国网同期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的四分之一。”国网山东电力建设部特高压管理处处长程剑介绍说。
2020年1月4日,山东—河北特高压交流环网工程建成投运,标志着世界上电压等级最高、网架结构最强的华北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基本形成,山东电网建成“五交三直一环网”国内最大交直流混联大电网,接纳省外来电能力提升到3300万千瓦以上。
山东是电网“铁军精神”的发源地,而在大规模的特高压建设运营过程中,山东电网“铁军”也得到了新的淬炼,相继涌现出王进、冯新岩两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从交流联网到交直流互联,从超高压到特高压,从省间互济、富余外送到“电从远方来”,“外电入鲁”电量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单一煤电到各类电源,如今已不可或缺。
除了经济总量大,山东的产业体系也在一直在优化,2024年,全省“十强产业”用电量合计达260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5%,高出全省全社会用电量增速5.0个百分点。其中,文化创意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化工产业、医养健康产业、现代海洋产业用电量增速位列前五位,分别增长176.1%、15.1%、11.5%、11.4%、10.4%,传统的经济“大象”正在“减重”“转型”“升级”。
2025年,山东有望成为北方第一个、全国第三个GDP过10万亿省份,对于可靠电力供应、扩大有效投资的需求更加迫切。2月5日,是蛇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抓改革创新促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大会,大会部署了10项重点改革任务,其中第3项就是能源转型创新发展。
如何打破能源要素的天花板?如何更好扛牢电力保供的职责,支撑经济大省挑大梁?“外电入鲁”是重要的途径。“外电入鲁”,尤其是特高压入鲁,不仅为山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电能,也带动了山东电网发展的迭代升级。
有着“电力高速公路”之称的特高压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具有输电容量大、距离远、损耗低、占地少等突出优势。为确保特高压工程“落得下、送得出、用得上”,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国网山东电力持续投入电网建设,实现了各级电网协调发展,资源配置、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十一五”以来,山东电网累计新增35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54502.46万千伏安、线月底,山东电网变电容量和线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用电量,分别是2005年的5.34倍、4.35倍。
数据显示,2024年,入鲁的外电中有23%的电量是绿电,这相当于省内节约标煤约98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730万吨。而随着西北沙戈荒等新能源基地投产外送,这个比例将更大。以正在建设的±800千伏陇东—山东特高压直流工程为例,这是我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外送项目,作为国家“西电东送”大通道之一,陇东—山东特高压将我国西北地区的煤电、风电、光伏发电“打捆”送往山东,工程建成投运后,每年可向山东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其中绿电达50%,真正的完成从“外电入鲁”向“绿电入鲁”的升级跨越。
这些年来,山东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这是老百姓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这其中,不乏“外电入鲁”的重要贡献。2024年,山东获批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这既是对其在能源转型领域表率作用的高度认可,也为山东未来绿色发展注入强大政策支持,带来宝贵机遇。
而“外电入鲁”对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外电入鲁”带动山东建成了坚强智能可靠的网架结构,而强大的电网又推动支撑了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以来,山东省新能源装机以年均24.7%的速度增长,装机规模和发电量三年实现双翻番。截至目前,山东新能源装机超过1.1亿千瓦,占比历史性超过煤电,新能源已成为我省新增电源装机和新增发电量的主体。
与此同时,“外电入鲁”通道又实现了省内新能源更大范围的优化配置。2025年春节期间,国网山东电力成功组织省内全部集中式新能源公司参与省间现货卖出交易,标志着山东成为全国首个大规模组织新能源外送的受端省份。这是山东积极融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的有力举措,也为山东省新能源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今年,陇东—山东特高压直流工程将全面建成投运,而服务胶东半岛清洁能源基地送出的1000千伏烟威、海阳辛安核电送出两项特高压工程届时也将开工。预计2026年,山东将建成国内首个省域特高压双环网结构,面向“十五五”,山东正聚力打造特高压“九交五直”、超高压“六横六纵”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