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博德甲bb:

  日晷是我国古代简略的计时器,这种依据太阳投影移动规则计时的东西,曾陪同人们度过绵长韶光。在延安革新纪念馆的展陈中,相同有着一件特别的石日晷,它并非古代遗存,而是抗战时期马列学院曾使用过的革新文物。这件一级文物不仅是延安时期艰苦年月的见证,更承载着老一辈革新者量体裁衣、攻坚克难的才智。

  石日晷长78厘米、宽41.5厘米、高15.8厘米,通体为砂石质。其半圆形的“表盘”上刻有12个方格,以数字“12”为中心,左边顺次摆放“11—7”,右侧则为“1—6”,每个方格又细分为6个小格,在数字“12”正下方,还留有一道石槽。

  这件石日晷虽形制朴素,但却藏着有用的巧思。据介绍,其制造的过程为:在长方形石块上画出半圆,于圆心处竖一根短棍。晴地利,短棍的影子会随太阳升落而移动,再依据影子每小时移动的方位刻下符号、写上数字,1—12代表钟点,每两个数字间的6个小格则别离对应10分钟。这样一来,只需调查短棍影子所在方位,便能读出大致的时刻。

  材料显现,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一向处在敌人的封闭围住中,经济极度困难。彼时,不少中央机关缺少挂钟报时,计时不方便成为影响忧虑与学习的实践难题。为破解这一窘境,一些同志便仿效古人以日晷计时的方法,制造了这件石日晷。在它诞生后,干部学校、中央党校和天然科学院都曾使用过。

  虽然受气候影响,它供给的时刻并非肯定精准,却有用缓解了其时的计时难题,成为艰苦环境下保证日常惊弓之鸟的“简易时钟”。现在,这尊历经沧桑的石日晷,早已逾越计时东西的同宗同气。它静静诉说着延安时期“自己着手、锦衣玉食”的精力,成为教育后人、铭记前史的最好例子。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