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博德甲bb:

  中新社香港1月20日电 题:专访香港“张保仔号”造船师区世杰:千帆过尽 “船”承匠心

  或许不少访港旅客都记住那烙入维港的“一抹红”:夕阳余晖照射维港,海面上一艘耀眼的赤色中式木帆船缓缓驶过。这是独具香港文明特征的“张保仔号”帆船,也很可能是香港最终一艘手工制造的传统中式木帆船,而它出自香港光亮船厂一对父子之手。

  走进筲箕湾阿公岩,一排铁皮屋尽入眼皮,绿色招牌上写着“光亮船厂”四个大字。船厂共有两层,底层较暗淡,铺满木材及拖船东西,连接着室外小码头。人称“豹哥”的光亮船厂第三代主办人区世杰迎了出来,向中新社记者说:“今天来得巧,正好是‘张保仔号’停靠保护的日子。”

  “张保仔号”诞生于2006年,彼时船厂堕入运营困难。“偶尔经人介绍,听说有一个客户要订做一艘运营船,但因为结构特别没人敢做。”等看到规划图纸后,连经历比较丰富的区世杰父子也犯了难。

  “张保仔号”的传统渔船造型,以及高高竖起的三根桅杆,与以往运营船相去甚远。区世杰翻开一个精美木箱,从一叠叠牛油纸中抽起一卷,小心谨慎地摊开,正是当年“张保仔号”的图纸,上面各类数字、形状等皆有具体标示。

  出于“斗胆试试,总好过关闭”的想法,父子俩硬着头皮耗时约9个月建成“张保仔号”。没成想,这一当年为保持船厂运营接下的订单,却成了区世杰最引以为傲的著作。“看着自己做的这艘标志性中式帆船,在维港上载着世界各地的乘客看香港景色,真的很骄傲。”

  香港四面环海,曾以造船业出名。光亮船厂由区世杰外祖父于20世纪50年代创建,再由其父亲区渭接手。区世杰从小跟着父亲学造船,经手的巨细船舶数十艘,大多为运营船,用于接载客人、居民和工人往复各地。“最旺的时分,香港海面上有五成至六成运营船都是咱们做的。”这当中就包含久负盛名的海上餐厅瑰宝海鲜舫的接驳艇。

  但是千帆过尽,盛衰无常。光亮船厂历经三代传承、几度转型求生,仍不敌年代浪潮。跟着较为简便的纤维船和铁船鼓起,传统手工木船因为质料价格昂贵等原因,生意大幅萎缩,造船托付近乎绝迹。“近十年没有新船下水。”区世杰现在只得靠修理船舶、清洗船底保持运营。

  不少香港媒体将区世杰描述为“香港末代船匠”,他闻言摆摆手笑道“难为情”。但放眼香港造船业,现在年过半百的他已是行内最年青的造船师,造船手工的传承遇到瓶颈。区世杰对此却较为旷达地说:“年青人那么凶猛,当然要去做其他啦!何况现在无船可造,入行也学不到东西。”话落,他便兴味盎然地带着记者上了船厂二楼观赏他的“私家收藏馆”。这儿摆满林林总总的模型船,“张保仔号”模型亦赫然在列。

  区世杰拎起旮旯一艘模型船,这是他前些时分闲来无事凭幻想造出来的。这艘模型船与“张保仔号”外形类似,但甲板更宽,添设了两层观景台。“这样就可以包容更多旅客。”比画、幻想着这一切的区世杰炯炯有神,等待着下一个完成它的关键,不管那会是十年仍是二十年。(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念。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文面授权。

  [网上传达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

  京公网安备 201号] [京ICP备2021034286号-7]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京;京]

  违法和不良信息告发电话: 告发邮箱:报受理和处置管理办法总机:86-10-87826688

相关产品